|
发表于 2025-4-4 16:11:18
|
查看: 18356 |
回复: 2 IP:湖北襄阳 来自: 湖北襄阳
在明晰了人道、天道、刍狗道、仁道、奸道和朋友道等多种立场类型后,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随之而来:究竟哪种立场组合,能够助力社会实现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?
首先,奸道因其本质上服务于敌对势力,严重损害自身群体利益,破坏社会秩序,显然无法成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选项,应当率先予以排除。
对于统治者而言,人道即基于自身利益的立场,若人道在统治者的决策过程中占据主导,极有可能引发以权谋私、贪污腐败等一系列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,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。因此,尽管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考虑自身利益,但绝不能让人道主导其决策。
朋友道本质上是天道的衍生,其着眼于个体所属的特定群体。不过,从宏观社会层面来看,民众主要在人道与天道这两种立场间进行抉择,而统治者则主要在仁道和刍狗道中权衡。将民众和统治者的立场选择看作一个排列组合问题,两者进行两两组合,一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。 接下来,我们将对这四种组合展开深入分析,通过对每种组合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剖析,探索出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组合方式 ,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。
1、民众选择天道+统治者选择刍狗道
刍狗道驱使统治者站在群体整体利益视角施政,这与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、推动社会运转的内在诉求相契合,可视为统治者的一种本能倾向。然而,民众选择天道的背后,存在被迫与自愿两种性质迥异的情况。
民众被迫选择天道:当民众并非基于自身意愿,而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,如暴力威慑、严苛的等级制度束缚下,无奈选择站在群体立场时,社会往往呈现出奴隶社会形态。在奴隶社会,奴隶主凭借绝对的权力,支配奴隶的劳动与生活,奴隶们为求生存,不得不遵循奴隶主设定的群体规则,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。
民众自愿选择天道:一旦民众出于对国家的热爱、对集体目标的认同,自愿站在群体立场,将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。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幅增强,民众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,促使国家在经济、科技、军事等方面快速发展,国力迅速壮大。但这种模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当国家实力达到一定程度,若缺乏理性的价值引导和有效的制度约束,极有可能受狭隘的利益观、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蛊惑,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,企图通过掠夺外部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。 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便是前车之鉴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,国家实力迅速崛起,却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,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;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统治下,凭借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力量,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,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。
2、民众选择人道+统治者选择仁道
民众倾向于人道,本质上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本能。而统治者选择仁道,在不少现代选举政治场景中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选票。在此情形下,统治者会对部分民众展现出“仁”,甚至不惜满足这部分群体一些不合理的诉求,诸如LGBT群体的极端权益主张、零元购行为的某种放任、对难民不加甄别地接纳,以及在女权议题上的过度偏向等。
然而,这种有偏向性地满足部分民众诉求的做法,极易引发另一部分民众的不满。以2024年美国大选为例,许多对上述现象不满的民众,纷纷将选票投给了共和党的特朗普阵营。
而倘若统治者试图对所有民众的不合理要求一概满足,国家将难以承受巨大的财政、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。以拆迁工作为例,对个别“钉子户”,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,满足其部分不合理要求。但如果对所有拆迁户都采取这种无原则的“仁慈”态度,满足他们的一切不合理诉求,拆迁工作将无法推进,不仅项目建设会陷入停滞,城市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,现实中诸多因拆迁产生的问题,都印证了这一点。
3、民众选择人道+统治者选择刍狗道
人道,源于人类的生物本能和自我保护意识,本质上反映了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天性。秉持人道立场的民众,在社会活动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,优先满足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。刍狗道则与统治者维护群体稳定、推动整体发展的职责相契合,选择刍狗道的统治者,会站在整个群体的高度,制定政策、调配资源,甚至会牺牲部分个体利益以保障群体的长远利益。
然而,当民众普遍选择人道,统治者坚持采用刍狗道时,这种立场组合极有可能塑造出一个野蛮且混乱的社会模式。在历史上,诸多事件都印证了这一点。
这种社会形态,在众多末世题材的电影和小说中屡见不鲜。每当我想象末世社会的景象,脑海中浮现的正是这种民众追求个人利益至上,统治者为维护群体利益不择手段的场景。社会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,资源极度匮乏,人们为了生存展开残酷的竞争,整个世界陷入混乱与绝望之中,充分印证了这种立场组合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。
4、民众选择天道+统治者选择仁道
这种组合模式长期以来备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尊崇,被赋予 “天人(仁)合一” 的独特称谓。“天人(仁)合一” 思想,强调个体与群体、民众与统治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,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治理状态。
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“忠孝仁义”,正是 “天人(仁)合一” 理念在社会伦理和政治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。“忠”,要求民众对国家、对群体保持忠诚,这本质上是民众站在群体立场(天道)的一种表现;“孝” 则在家庭层面维系着秩序与和谐,延伸至社会,同样有助于群体的稳定;“仁” 作为统治者的行为准则,要求统治者关爱民众,站在民众的角度思考问题,践行仁道;“义” 则为整个社会的行为提供了道德标准,促进民众与民众之间和谐友谊。这种文化理念历经数千年的传承,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,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。
这一理念滥觞于华夏文明的深厚土壤,融合了 “天人感应” 的宇宙观与 “仁者爱人” 的人文精神。它主张民众以天道为指引,将个人命运与群体福祉紧密相连;统治者则以仁道施政,协调各方利益。儒家经典中的 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正是 “天人(仁)合一” 思想从个体到国家的实践路径,构建起从个人道德修养到社会治理的完整体系。“天人(仁)合一” 思想对解决现代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民众秉持天道,积极参与公共事务,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;统治者践行仁道,关注民生诉求,制定利民政策,构建政府与民众相互信任、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,这一思想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现代社会治理可资借鉴的智慧源泉。
“天人(仁)合一” 思想,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邃理念,不仅深刻阐释了个人与群体间的相处之道,其价值更延伸至具有从属关系的大小群体之间,如宗族(包含民族、宗教团体、企业组织等)与国家的关系层面。
当下,不少人将宗族意识、民族意识以及宗教视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余毒,对其采取强硬的压制态度。然而,即便通过行政或社会手段消除这些传统意识,民众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、价值观念或生活背景,依然会凝聚成新的群体形态。
以现代企业和财阀为例,当它们发展到一定规模,若缺乏正确引导与有效监管,极有可能对国家利益构成威胁。韩国财阀便是典型例证。韩国三星、现代等财阀在韩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但部分财阀为谋取私利,不惜操纵市场、逃避巨额税收,甚至干预国家政治。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韩国经济的公平性,对社会稳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,削弱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。
从 “天人(仁)合一” 思想的视角审视,对宗族、民族、宗教意识一味压制并无必要。我们应当大力弘扬 “天人(仁)合一” 思想,引导宗族、宗教团体、民族群体遵循天道,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,从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出发。与此同时,国家秉持仁道,充分考虑宗族、宗教、民族群体的合理诉求,站在这些群体的立场上,制定符合各方长远利益的政策。通过这种双向互动,既能有效化解宗族(宗教、民族)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,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,又能调和不同宗族、宗教、民族群体之间的分歧,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,推动国家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