酩酊客 发表于 2024-12-3 09:12:26

老施写酒

写酒,就从最近醉酒说起,场子是必须搞的,有朋自远方来,私家菜,老客户,符合宴请的情节。场面宏大,高朋满座,宾至如归,美女如云,盛情溢于场面。本是个性情中人,偷奸把滑我搞不来,蜻蜓点水我搞不来,只有铁钉铆在铁板上--实打实了。三中全会我必须喝 、积极主动我主喝、客户酒我要喝、兄弟酒我不能不喝、美女酒我不喝也得喝,这一趟过来,哪里是哪里啊,我忘记自己几两了。好歹在外我是不发酒疯的,说话已经失去节制,之所谓“酒醉心里明”啦,有怜香惜玉之义,把悲伤留给自己,回家后那结局: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啊。

酒是有很多小故事的。十几年来我把圆周率熟记23位,就是在赣州卖酒时游寿量寺,一和尚为一壶酒而乐的故事来记的。当然,它最多用7位,纯属好玩罢了。
我还记得一个关于酒的数字故事。
88:8179,7954,76229,8406,9405,1991817。这是一串阿拉伯数字,也是一个女儿写给酗酒爸爸劝其不要喝酒的一封信。爸爸:不要吃酒,吃酒误事,吃了二两酒,不是动怒,就是动武,一点儿酒也不要吃。看来,这个爸爸爱喝酒,但酒量不行,还把握不住自己喜欢发酒疯。

下乡卖酒,听说一位老者70多岁了,还能喝7、8两谷烧小曲,真是厉害了,镇上煮的酒可是能与内蒙古那个“闷倒驴”比烈性的。
喝酒有风险。喝酒不开车、开车不喝酒,这可是法律规定的。司机一杯酒,亲人两行泪,简单的两句话真是吓人啊 。不信来吹一吹,试一试,交警查得严,在编的纪委盯得紧,不仅罚款罚的重,铁饭碗砸球了,那是最划不来的。
还有那喝酒经常喝死人的新闻。喝酒不是新闻,喝死人了才是新闻。融媒通报好几起了,一起喝酒的都赔钱呢,不是个小数目,得不偿失。喝他干啥子,为什么往深处喝,往死里喝?真是感情深,硬要吞,还是脖子捉,挣不脱?多少醉死还不认半壶酒钱的人啊!喝酒喝死了,不仅说起来不好听,一个家庭也不完整了。喝酒,还是不要劝。俗话说,茶七酒八,适可而止吧,能喝一斤喝八两,能喝半斤喝二两,不就怪好吗。喝酒赔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,话又说回来,在我印象中,七八十年代,多少喝酒摸夜路,摔得头破血流的,也没见有人找麻烦。想到这里,我又纠结起了另外一个场景,路上老年人摔地下了,是扶啊,还是不扶啊?

喝酒有很多劝酒词。语言激将法劝酒:感情深,一口吞;感情薄,慢慢磨。有人说屁股一动,表示尊重;有人反驳说屁股一抬,喝了重来。喝酒还有四部曲:第一步曲是甜言蜜语,甲来一句感情深,一口吞啦;乙说感情厚,喝不够啊!第二部曲是豪言壮语:一人说他曾经喝过八两,对方说我喝一斤也不醉。第三部曲是胡言乱语:甲说你不喝算小狗!乙说王八蛋才不喝!这第四部曲就是不言不语,喝趴下了。其实,经常在桌上谈“风格”,我认为除了酒文化、礼仪,就酒本身而言,它也有一种风格值得大家学习,那就是“它总是把光彩留在别人脸上,自己却清淡如水!” 。

喝酒要喝精酿酒。西格玛低醉度更是将科技创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,可调鸡尾酒,那是青春的味道!
喝酒当属乡镇行政干部最能喝。八项规定颁布之前,是允许喝酒的,有打油诗为证。革命的小酒天天醉,坏了风气坏了胃,喝的孩子不喊爹,喝的老婆背对背,电话问镇委,对方回答也干脆,该喝要喝不喝也不对。彼时,形容个别乡镇干部是说话像包公、脸色像关公、走路像济公。你说这酒喝的!
路边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要看具体情况的,但这酒你会喝也不能不喝,还得看场合,掌握原则把握度就可。说的是“无酒不成席,同桌喝酒是缘分,酒逢知己千杯少,敬酒无薄意”,况且,酒也不是如烟那样百害而无一益。喝酒,适量,可以解乏,解闷,解气,还能解饿,能够理疗治病,更能融洽关系,借酒壮胆,提振士气。因此,酒还是要继续喝。酒的礼仪还得讲究,酒的文化还得好好传承;当然,良好社会风气还要共同维护好,做到豺狼来了有**,朋友来了有好酒。

我也有藏酒、泡药酒的习惯。平时累了,颈椎病犯了,小酌一杯;天气热了,一瓶啤酒给老婆倒一杯,然后对瓶吹;我在熬夜时,来一杯,裆不紧,手不抖,更能拙笔戳字;若有朋自远方来,我必好酒款待。
在纷繁复杂,忙忙碌碌的社会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当下,过好每一天。此时,我想起了一幅名联:“为生忙、为活忙、忙里偷闲,吃碗茶去;求名苦、求利苦,苦中作乐拿壶酒来!”

2024 . 12 . 03 .临晨

外地失声 发表于 2024-12-3 11:37:04

三句话不离老本行。

酩酊客 发表于 2024-12-5 13:07:40

精神病人思路广,弱智儿童欢乐多。

外地失声 发表于 2024-12-9 19:04:04

酒的品格就是:它总是把光彩留在别人脸上,自己却清淡如水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老施写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