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枣阳味道”之三十六——记忆里的年味
本帖最后由 萧瑟秋风 于 2015-2-12 17:29 编辑记忆里的年味
年是什么?年是淡淡的乡愁,是他乡游子魂牵梦绕的挂念;年是浓浓的亲情,是亲朋好友、发小故人一声声亲切的问候;年是红红火火的憧憬,是家的繁荣昌盛,是事业的蒸蒸日上,是爱情的甜甜蜜蜜;年是醇酽的腊味,是年猪肉的喷香,是腊八粥的甘美;年是神秘的气息,是夕神秘的脚步,是灶王爷慈祥的脸庞;年是热闹的气氛,是踩高跷的潇洒,是划旱船的幽默`````
年的童话
“小孩儿,小孩儿,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”。雪花飘落了,农事结束了,孩子们放假了。伴随着时令的脚步、袅袅的炊烟、猪儿的喊叫,年欢快的奔跑在乡间小路、山林、河川•••••• 年向着农人的院子、灶房奔来,向着中国人的心窝窝奔来。年奔跑在风里,奔跑在雪花里,年的光晕映照在老人脸庞上苍桑的沟壑里,荡漾在男人逐渐舒展的笑容上,停留在女人忙碌的声影中,躲藏在孩子欢快的笑声里。孩子们莫名的兴奋,想象着除夕夜的火树银花,盼望着放鞭炮、吃鸡腿、穿新衣服、大人给的压岁钱;大人们忙着杀年猪、灌香肠、磨豆腐、祭灶、祭神、祭祖先。老人们蹬在屋檐下、围在火笼边,感叹岁月的流失,人生的短暂,一声声哀叹随着悠悠岁月渐渐老去。
大人们过年有一种淡淡的愁绪,愁的是过年的那份花销,愁的是岁月的流逝。而孩子们是无尽的快乐。从腊八开始,平日里节俭的大人们在饭菜里增加了油水,肉、豆腐、鱼头等平时见不到的美食,也能吃到了。大人的火气也不象平时那么大了,挨打、受责骂的情形消失了。还有那放鞭炮的快乐,走人家的惊喜,吃东西的满足。不同的待遇,不同的情景,怎不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呢!
小时候每到年关,枣南家家户户都要轧糯米面。一个村往往只有一个石碾子,要排队等着轧,经常是一等就是一天一夜,就是为了点糯米面。三十晚上吃团圆饭,包点糯米面汤圆,吃点青菜,图个一家人和和美美、团团圆圆、健健康康。孩子更喜欢打糍粑 ,每到打糍粑的时候,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着大人们,大人们把蒸好的糯米面放在石臼里,用石锥捶打糯米面,嗨哟,嗨哟!有节奏的捶打声撩得孩子们直流口水,撩得孩子们手心出汗,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,香喷喷的金黄透亮的糍粑真馋人,恨不得马上吃到口。
再有的就是炸米花了。一堆劈柴堆得老高,一个火炉火苗旺旺,一只硕大的闷铁葫芦在老人手中欢快的转动。“砰”的一声,铁葫芦的一端紧紧绑着的袋子像个吸足了气的气球,顿时膨胀开来,香喷喷的米花炸好了,米粒似葡萄、似马奶,撩得孩子们眼睛亮亮的,捧在手心烫烫的。过年,孩子们拜年磕头,大人抓一捧米花和几个糖、花生,算是奖赏。讲究的家庭,用麦芽做成的打糖、切成薄块再粘上爆米花,就是像模像样的米花糖了。有贵客上门,端一盘米花糖,泡一碗米花茶,放上白糖或者红糖,加上米花,开水一冲,喝起来那种香甜的感觉,让你回味无穷。
年的火红
红彤彤的春联贴上了院门,贴上了门楣,贴上了牛圈,贴上了灶膛。“春满乾坤福满门,六畜兴旺财源广”,“三阳开泰从地起,五福临门自天上”,无不诉说着祝福的话语,殷切的祈愿,衷心的感恩之情。小时候,刚小学毕业,我家写春联的事就由我包办了,父亲买来红纸、笔墨,才学过几天毛笔字的我,像模像样的悬腕运笔,一丝不苟,写出来的字,带着几分稚气几分笨拙,父亲不嫌弃,却总说好。大门堂屋的写好了,还要为猪圈,鸡舍写。大门外要写上“开门见喜”,“出行顺利”的字眼,堂屋里一定要写句“童言不忌”,重要的是捷报条,写上“捷报公元某某年某宅人口清吉、事业昌盛、财源广进、幸福平安”等吉祥、美好的字眼,就把一家人对新春的期望、对生活的憧憬表达出来了。“年年有余”,“五谷丰登”则是贴在风车、米缸上的。
贴上春联,就该贴窗花了。年三十一大早,惊艳、灵动的窗花飞在了家家的窗棂。“喜鹊啄梅”、“福禄寿星”、“鲤鱼跳龙门”、“大红喜字”、“生肖图案”,活灵活现,透着喜庆,透着美好。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、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,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。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“福”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倒着的“福”字,表示“幸福已到”“福气已到”。《福禄寿三星》、《天官赐福》、《五谷丰登》、《六畜兴旺》、《迎春接福》等经典的彩色年画红红的年画贴上了门窗,贴在了民间。
爆竹燃响了,一声响过一声,一串爆过一串,此起彼伏,整个村庄响成一片,整个大地响成一片,整个中国响成一片;烟花冲上天了,似繁星点点,似火树颗颗,似彩灯盏盏;灯笼挂起来了,照得农家亮堂堂,照得山川闪闪亮,照得人心暖洋洋。午夜十二点,鞭炮齐鸣之时,点燃堂屋、房屋灶屋里红红的蜡烛,点燃火笼上堆成小山似的干柴,点燃人们心中那火火的祈愿。红红的火苗从蜡烛上燃起,从火笼上燃起,从人们心头燃起。。。。。。大人孩子围在起,有的做游戏,有的放鞭炮,男女老少都来烤火,图的是“旺气冲天”,图的是岁月如花似火。
年的神秘
过年的时候"禁忌"特别多。
凡是“破”、“坏”、"没"、"鬼"、"病"、"痛"、"穷"等不吉利的字眼,都忌说出口。万一说出口了,大人要赶紧说“呸呸”、“童言不忌”什么的来破解,或者到集市上买回一副吉祥的对联谓之“请彩头”来弥补。也不能啼哭,因为啼哭是"没头彩",兆示疾病、凶祸,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,大人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。忌打碎器物,意谓着这年会有“破运”,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,口中念“岁岁平安”等吉祥话,并放在神柜上数天,即可化解灾难。端杯、盘、碗、碟要格外小心,不能打坏。不慎打坏时,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“打发,打发”来弥补。水开了,不能说“水滚了”(枣南人称水开了为‘水滚了’)要说“水发了”。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,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。忌洒水、扫地、倒垃圾,这叫做"聚财"。忌讨债,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,正月初 一的口袋让人掏了,可能导致一年都被"掏空";忌死人,忌办丧事,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测;忌理发,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;忌杀生,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、兵灾、血灾的发生。
初一早饭忌吃荤,暗喻勤俭治家,不可铺张浪费。在年夜饭时,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,如果吃饱了,不能说“不要”,而要说“有了”。点心吃完了,要说“太多了”,而不能直接说“没有了”。年夜饭就餐前,必须先祭祀祖先。请祖灵之前,家庭成员和祭品必须齐全,否则就是不团圆、不完整。供桌两旁的座位,任何人不得占用,不能与祖先争座位;不得吵闹,更不准骂人,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。三十晚上,要有恒心守岁,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,如果早睡就没福了。
“三十儿捏饺子,初一儿拜年”。《荆楚岁时记》曰:“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。《春秋》谓之端月。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,以辟山臊恶鬼。长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贺,进椒柏酒,饮桃汤。进屠苏酒,胶牙饧,下五辛盘。进敷于散,脚却鬼丸。各进一鸡子。造桃板著户,谓之仙木。必饮酒次第,从小起。 帖画鸡户上,悬苇索于其上,插桃符其傍,百鬼畏之。”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时候,人们的禁忌是源于对年的特殊认识,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、祈求平安、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。
{:7_441:} 今天小年,要做些什么,要吃些什么呢? {:7_441:} 原点 发表于 2015-2-11 09:56
谢谢朋友顶贴! 洪梅花儿开 发表于 2015-2-11 09:57
今天小年,要做些什么,要吃些什么呢?
怎么开心怎么做,怎么喜庆怎么来! 冬眠 发表于 2015-2-11 11:29
谢谢你的来访!
页:
[1]